《江湖儿女》观后感
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,你有什么总结呢?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。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《江湖儿女》观后感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《江湖儿女》观后感1科长的电影我都看过,我最喜欢的还是《三峡好人》,三峡好人有明显的科长风格,但多了情义在里面,人物也有血有肉了。表弟(韩三明)变得超级可爱,一下子变得鲜活有个性了,而不再是一个符号了。有人说科长的电影跟侯孝贤的电影类似,就是没有特写镜头,里面的人物似乎是一个符号,代表一个阶层或者一个现象,人物本身是没个性的,但是三峡好人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,因为加了情义在里面。情义是江湖的最显著的特点。
江湖在三峡好人里已经出现过,接下来的《天注定》是一个更纯粹的暗黑江湖。看《江湖儿女》,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科长的电影,还是有点享受的,那种慢慢的节奏,接地气的画面,声音突然变得重要起来,这是看影碟感受不到的。
这个江湖不是港台电影里的江湖,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江湖,就是咱们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身边的江湖,生活在小镇的70,80后小时候应该都接触过这种江湖,身边的江湖人物传说,记得上小学初中,村跟村的结帮拉伙,打群架,似乎每一个开个店做生意的都跟江湖有关,最起码要跟江湖人打招呼,这就是早期生意的原罪。那个年代小镇上村子里,讲规矩,江湖管的多,很多人不敢做生意,是因为不敢去招惹江湖人。
这个现实 ……此处隐藏1200个字……尾的“走了”。剩下的半生还需寻找男人江湖里的天地,义字当头,最伟大也最可怜。
前面提到了发问的江湖,可以简单的称作试探的关注,贾科长不是救世主,电影本生也不具备救世主的属性,固然贾科长作为一直坚守这份关于形色众生的江湖窥探,他的意义足以支撑华语电影一席之地。
《江湖儿女》给贾科长打一波call。最后的结局可以慢慢嚼,巧巧梳妆台上拾掇着闯江湖的'门面,手机里传来了郭斌江湖的“走了”。直接、粗暴、同时伴有男人阳刚的霸气,那一刻巧巧的江湖只是被探头里的画面俯视的模糊不清,江湖那一刻似乎只是周围能被探头窥视到的残局。那个为了江湖搭上了半生的身影靠在了墙上,此时画面定格,留给了我们发问和思考的江湖。
这样的定格让我忘记了儿女情长的思考,也许作为男性的自私亦或自尊。反过头我们再来嚼里面的人物,关二爷是江湖里膜拜的神,二哥、大学生、小年轻、摩的司机、龙队(也许有误)、只有小卖部的个体户(徐峥),成功人士(张译)等,他们看似互不联系,却皆因江湖闭环式的连在一起,少了谁都似乎像山西人吃面缺了陈醋一般。
山河阻隔故人,一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。江湖绑架了儿女,情长在江湖里只是走了。也许一切都是天注定,在这个只在乎黄金的江湖,任逍遥一把实属人在霾途,海上传奇的世界,方向在东,三代厂花诠释二十四城记,用衣服串联了无用。贾科长的江湖还在续写,在清朝的期待,语路岂能满足!
江湖儿女依旧,贾科长的电影江湖依旧,生而为人就是江湖,大家都各自充当着“囚徒”的角色而已,不高不低,嚼的刚刚好。
《江湖儿女》给贾科长再打一波call。贾樟柯我有酒,约一下肝胆相照,说不定一种懵懂的电影江湖梦就会被催生。愿我们这些江湖里的“囚徒”各自安好。